申论大作文的结构把握是提升文章质量、展现逻辑能力的关键,尤其需结合南通本地考情与江苏省考特点,构建清晰、有深度的框架。以下从结构逻辑、段落设计、本地化优化三个维度展开,助你精准把握大作文结构:
一、结构逻辑:三段式与五段三分式的灵活运用
江苏省考申论大作文通常要求800-1000字,结构需兼顾“完整性”与“针对性”。推荐两种经典框架:
1. 三段式结构(适合观点明确、逻辑简单的题目)
开头(150-200字):
点题+背景+总论点。例如,以南通“跨江融合战略”为背景,引出“区域协同发展需破解行政壁垒”的总论点。
技巧:用数据或案例增强说服力(如“2024年南通与苏州跨江合作项目达12个,投资额超200亿元”)。
主体(500-600字):
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每个分论点需围绕总论点展开,形成“并列”或“递进”关系。
分论点1:政策协同(如“建立跨区域政策协调机制”)。
分论点2:产业联动(如“共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
分论点3:民生互通(如“推动医保、教育等公共服务跨江共享”)。
技巧:每个分论点采用“观点+案例+分析”结构,案例优先选用南通本地或江苏典型(如“苏锡常通四市人才流动率提升30%”)。
结尾(100-150字):
总结+升华。重申总论点,并展望未来(如“跨江融合将助力南通从‘江海门户’迈向‘长三角北翼中心’”)。
技巧:避免空话,用金句或政策引用收尾(如“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南通需以此为指引……”)。
2. 五段三分式结构(适合需要深度分析的题目)
开头(同三段式):点题+背景+总论点。
主体(3个分论点,每个200字左右):
分论点1:是什么(定义问题,如“行政壁垒的本质是利益分割”)。
分论点2:为什么(分析原因,如“地方保护主义导致资源错配”)。
分论点3:怎么办(提出对策,如“建立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
技巧:分论点间需形成“问题-原因-对策”的逻辑链,增强说服力。
结尾(同三段式):总结+升华。
二、段落设计:每段“黄金结构”提升可读性
江苏省考申论阅卷时间短,段落需“一目了然”。推荐每段采用“观点句+解释句+案例句+分析句+总结句”的“五句式”结构:
观点句(首句):明确段落核心观点(如“政策协同是跨江融合的关键”)。
解释句:对观点进行简要解释(如“政策协同能打破地方保护,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案例句:用南通或江苏案例支撑(如“2023年苏通大桥通行量突破1亿辆次,但两地在环保标准上仍存在差异”)。
分析句:结合案例分析影响或原因(如“标准不一导致企业跨江布局成本增加20%”)。
总结句:回扣观点,引出下段(如“因此,需建立统一的政策协调平台”)。
三、本地化优化:结合南通考情增强针对性
南通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常涉及本地热点(如“沿江科创带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大作文需紧扣这些主题,体现“江苏特色”与“南通实践”:
1、标题优化:
避免空泛标题(如“谈发展”),采用“主标题+副标题”形式,主标题点题,副标题结合本地(如“从‘制造’到‘智造’——南通产业转型的路径探索”)。
引用南通政策或口号(如“江海英才计划”“通城通办”)。
2、案例选择:
优先使用南通本地案例(如“南通家纺市场年交易额超2000亿元,但品牌化率不足30%”)。
结合江苏整体数据(如“江苏省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48%,南通需加快追赶”)。
3、政策引用:
引用江苏省或南通市最新政策文件(如《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南通市沿江科创带建设实施方案》)。
避免引用过时政策(如2010年前的文件)。
四、避坑指南:结构常见问题与修正
1、问题1:结构松散,论点不集中
表现:分论点与总论点关联性弱,或分论点间重复。
修正:用“总论点关键词”统领分论点(如总论点为“乡村振兴需产业赋能”,分论点需围绕“产业选择”“产业融合”“产业保障”展开)。
2、问题2:段落过长,重点不突出
表现:单段超过300字,阅卷者难以快速抓取信息。
修正:每段控制在200字以内,首句明确观点,案例与分析简洁有力。
3、问题3:结尾空泛,缺乏升华
表现:结尾仅重复总论点,或喊口号(如“让我们共同努力”)。
修正:结合政策或未来趋势升华(如“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南通需以跨江融合为突破口,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五、实战示例:以“南通基层治理”为例
标题:
主标题:从“管理”到“治理”
副标题:南通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开头(150字):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南通作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常住人口超770万,基层治理面临人口流动加速、矛盾纠纷增多等挑战。需从“管理”向“治理”转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主体(600字):
分论点1: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如“南通推行‘党建+网格’模式,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2024年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25%”)。
分论点2: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如“‘通城通办’平台实现136项服务跨区办理,群众办事时间缩短60%”)。
分论点3:群众参与,激发治理活力(如“崇川区‘居民议事厅’累计收集建议2.3万条,解决率达92%”)。
结尾(150字):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南通需以党建为引领、科技为支撑、群众为主体,推动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南通智慧。
机构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