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专家心理学角度谈“感觉统合”
感统专家心理学角度谈“感觉统合”
孩孩子特别好动,喜欢边走边跳,注意力不集中,你家孩子是这样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心理学专家的“感觉统合”理论来讲,孩子可能存在前庭平衡功能失常,造成他要通过不断变换姿势来达到与地心引力的平衡。或许有家长会说,这个说法很新鲜,仔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
概念:感觉统合是啥意思?
感觉统合理论是1972年的时候,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提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觉、重力感等信息)输入大脑,经大脑统合分析,指挥身体各部分完成对外界知觉作出的反应,从而认知外界事物,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当大脑各功能区协调不一致,就容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感统失调)。
听众感言:给孩子的行为找到了理论依据
来听课的“乐乐妈”很早就知道感统理论,但直到来听课才明白感统是“感觉统合”的意思。她的孩子1岁10个月大,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一直念“爷爷”这个词发音不准确,老爱读成“丫丫”。另外,孩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不强,到了陌生环境就沉默起来。“今天终于系统的学习了感觉统合理论,给孩子的行为找到了理论依据。我知道孩子可能是触觉感不太好,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乐乐妈说。
郑州启乐园感统训练专家靳校长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她妹妹家孩子2岁11个月大,从孩子2岁起,她就拿扑克牌给孩子玩,在玩中认识阿拉伯数字,学习矩阵排列知识。“在玩中学,让孩子带着兴趣来学是很重要的!”朱莉萍老师说。
原因:人为限制信息刺激,导致儿童感统失调
“现在有许多妈妈选择剖腹产,或者是身体条件不允许顺产,这就造成幼儿在出生时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王馨笛说,一些生理原因造成儿童先天性感觉统合失调,但更多是后天造成的。现在的都市化生活,小家庭将儿童的活动范围缩小了,加上大人对孩子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孩子接受的信息不全面。现在年轻父母们太忙碌,陪
伴儿童的时间太少,导致儿童右脑感官刺激不足,造成感统失调。
“我家娃娃还不会爬就会走路了!”有家长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宝宝有多么能干,仿佛“跳级”了一样。其实不然,王馨笛说爬是娃娃接受触觉刺激的一个过程,少了这个过程,容易产生前庭平衡失调。另外,过早使用学步车,也会使幼儿前庭平衡失调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表现:各种感统失调的特征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孩子表现为多动不安,走路易摔倒,喜欢原地打圈,并喜欢看转的东西,喜欢边走边跳,爱爬高,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爱挑剔,很难与他人同乐,语言发展迟缓等。
2、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表现为不喜欢被人抱,有时甚至拒绝他人的触摸,却喜欢拥抱别人,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害怕陌生的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拒绝理发、洗发、洗脸。痛觉迟钝,以致意外碰伤流血而不易察觉。冒险行为、自伤自残,不懂总结经验教训;或者少动,孤僻,不合群,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为。反应慢,动作不灵活,发音或小肌肉运动都显得笨拙不佳。
3、本体感失调:方向感不强,容易迷路,容易走失,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样,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缺乏自信,脾气暴躁,粗心大意,挫折感很多等。力度控制较差,常会因太用力而损
坏玩具或因力度太小抓不住东西。速度控制较差,跑起来难以按指示停止。
4、动作协调不良:走路容易摔倒,不会系鞋带、扣钮扣、用筷子,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骑车、跳绳和拍球等精细动作。
5、视觉感不良:孩子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顺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常把数或字写颠倒。即使常看到的东西都会让他害怕。喜欢看手发呆。喜欢将物件排队,喜欢斜眼看东西。喜欢躲在较阴暗的角落。喜欢看色彩鲜艳、画面变换较快的广告。
6、听觉感不良:别人对他说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经常会掩耳朵或按压耳朵。对尖锐、巨响或拉高的声音一点也不讨厌,甚至喜欢。有时对很小的声音感兴趣。常会听到某种声音而发呆。在教室里对外界的声音很敏感,对某些特定的音乐固执的喜爱,特别害怕听某些声音。喜欢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
危害:造成儿童性格缺陷
“有的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长大了却很一般。”王馨笛说,儿童天生就是天才,但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许多本应很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到了学龄期,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强,容易上课走神,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成绩总是一般或较差。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正常,因此很难引起家长重视。“感统失调的孩子在12岁前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但一旦超过12岁就定型而无法改变了。”王馨笛说,家长如果觉得孩子出现了感统失调的现象,可以带孩子到医院或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馆做测评,如果出现感统失调,就尽量在3至6岁期间进行干预。
感统训练不只针对出现感统失调问题的孩子,健康的孩子通过训练也可以让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力更好。“如果没有感统训练的器械,其实一些感统训练在家中也可以完成。”王馨笛给大家分享了方法。
矫正:家庭中的感统训练
“触觉敏感的孩子,家长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用刷子刺激宝宝的敏感部位,”王馨笛说,她建议家长多给孩子进行抚触按摩。
如果是触觉迟钝的孩子,王馨笛建议孩子多触摸各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感受电吹风吹出来的热风和冷风,用大龙球或颗粒大龙球来按压孩子的身体,玩钻被子游戏,玩泥巴沙子,玩水,摸冰袋等。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的孩子,王馨笛建议孩子可以玩荡秋千、家长托起孩子让孩子旋转,蹦跳等。
本体感失调的孩子,王老师建议给孩子进行关节按压,玩推重物游戏,攀岩,抛接球,翻跟头,倒立摇晃等。如果孩子的听觉感不良,建议家长和孩子玩声音配对游戏,或者躲起来喊孩子,让孩子寻找声源。
孩子的视觉感不好,家长可以陪孩子玩吹泡泡游戏,玩陀螺,和孩子躲猫猫,或者在黑暗的情况下打开手电筒追逐光线,家长和孩子玩“找不同”游戏。
孩孩子特别好动,喜欢边走边跳,注意力不集中,你家孩子是这样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心理学专家的“感觉统合”理论来讲,孩子可能存在前庭平衡功能失常,造成他要通过不断变换姿势来达到与地心引力的平衡。或许有家长会说,这个说法很新鲜,仔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
概念:感觉统合是啥意思?
感觉统合理论是1972年的时候,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提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觉、重力感等信息)输入大脑,经大脑统合分析,指挥身体各部分完成对外界知觉作出的反应,从而认知外界事物,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当大脑各功能区协调不一致,就容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感统失调)。
听众感言:给孩子的行为找到了理论依据
来听课的“乐乐妈”很早就知道感统理论,但直到来听课才明白感统是“感觉统合”的意思。她的孩子1岁10个月大,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一直念“爷爷”这个词发音不准确,老爱读成“丫丫”。另外,孩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不强,到了陌生环境就沉默起来。“今天终于系统的学习了感觉统合理论,给孩子的行为找到了理论依据。我知道孩子可能是触觉感不太好,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乐乐妈说。
郑州启乐园感统训练专家靳校长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她妹妹家孩子2岁11个月大,从孩子2岁起,她就拿扑克牌给孩子玩,在玩中认识阿拉伯数字,学习矩阵排列知识。“在玩中学,让孩子带着兴趣来学是很重要的!”朱莉萍老师说。
原因:人为限制信息刺激,导致儿童感统失调
“现在有许多妈妈选择剖腹产,或者是身体条件不允许顺产,这就造成幼儿在出生时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王馨笛说,一些生理原因造成儿童先天性感觉统合失调,但更多是后天造成的。现在的都市化生活,小家庭将儿童的活动范围缩小了,加上大人对孩子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孩子接受的信息不全面。现在年轻父母们太忙碌,陪
伴儿童的时间太少,导致儿童右脑感官刺激不足,造成感统失调。
“我家娃娃还不会爬就会走路了!”有家长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宝宝有多么能干,仿佛“跳级”了一样。其实不然,王馨笛说爬是娃娃接受触觉刺激的一个过程,少了这个过程,容易产生前庭平衡失调。另外,过早使用学步车,也会使幼儿前庭平衡失调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表现:各种感统失调的特征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孩子表现为多动不安,走路易摔倒,喜欢原地打圈,并喜欢看转的东西,喜欢边走边跳,爱爬高,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爱挑剔,很难与他人同乐,语言发展迟缓等。
2、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表现为不喜欢被人抱,有时甚至拒绝他人的触摸,却喜欢拥抱别人,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害怕陌生的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拒绝理发、洗发、洗脸。痛觉迟钝,以致意外碰伤流血而不易察觉。冒险行为、自伤自残,不懂总结经验教训;或者少动,孤僻,不合群,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为。反应慢,动作不灵活,发音或小肌肉运动都显得笨拙不佳。
3、本体感失调:方向感不强,容易迷路,容易走失,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样,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缺乏自信,脾气暴躁,粗心大意,挫折感很多等。力度控制较差,常会因太用力而损
坏玩具或因力度太小抓不住东西。速度控制较差,跑起来难以按指示停止。
4、动作协调不良:走路容易摔倒,不会系鞋带、扣钮扣、用筷子,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骑车、跳绳和拍球等精细动作。
5、视觉感不良:孩子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顺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常把数或字写颠倒。即使常看到的东西都会让他害怕。喜欢看手发呆。喜欢将物件排队,喜欢斜眼看东西。喜欢躲在较阴暗的角落。喜欢看色彩鲜艳、画面变换较快的广告。
6、听觉感不良:别人对他说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经常会掩耳朵或按压耳朵。对尖锐、巨响或拉高的声音一点也不讨厌,甚至喜欢。有时对很小的声音感兴趣。常会听到某种声音而发呆。在教室里对外界的声音很敏感,对某些特定的音乐固执的喜爱,特别害怕听某些声音。喜欢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
危害:造成儿童性格缺陷
“有的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长大了却很一般。”王馨笛说,儿童天生就是天才,但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许多本应很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到了学龄期,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强,容易上课走神,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成绩总是一般或较差。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正常,因此很难引起家长重视。“感统失调的孩子在12岁前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但一旦超过12岁就定型而无法改变了。”王馨笛说,家长如果觉得孩子出现了感统失调的现象,可以带孩子到医院或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馆做测评,如果出现感统失调,就尽量在3至6岁期间进行干预。
感统训练不只针对出现感统失调问题的孩子,健康的孩子通过训练也可以让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力更好。“如果没有感统训练的器械,其实一些感统训练在家中也可以完成。”王馨笛给大家分享了方法。
矫正:家庭中的感统训练
“触觉敏感的孩子,家长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用刷子刺激宝宝的敏感部位,”王馨笛说,她建议家长多给孩子进行抚触按摩。
如果是触觉迟钝的孩子,王馨笛建议孩子多触摸各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感受电吹风吹出来的热风和冷风,用大龙球或颗粒大龙球来按压孩子的身体,玩钻被子游戏,玩泥巴沙子,玩水,摸冰袋等。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的孩子,王馨笛建议孩子可以玩荡秋千、家长托起孩子让孩子旋转,蹦跳等。
本体感失调的孩子,王老师建议给孩子进行关节按压,玩推重物游戏,攀岩,抛接球,翻跟头,倒立摇晃等。如果孩子的听觉感不良,建议家长和孩子玩声音配对游戏,或者躲起来喊孩子,让孩子寻找声源。
孩子的视觉感不好,家长可以陪孩子玩吹泡泡游戏,玩陀螺,和孩子躲猫猫,或者在黑暗的情况下打开手电筒追逐光线,家长和孩子玩“找不同”游戏。

关于永康科培优童感统合训练中心
科培优童儿童能力发展中心 以感觉统合训练为基础,科学构建3-12岁儿童核心能力,深耕专业领域12年,践行教好学生是施教者的本职工作。
中心发展历程 1998年,国家教育部“科学教育—开发儿童少年潜能”课题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指示批准“科学教育—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课题立项,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任课题组高级顾问,时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副主任周德藩任课题组组长,袁金华 徐文怀为副组长,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为课题首席专家。
2014年,科培优童儿童能力发展中心成立,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方式科学构建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必备的核心能力。2015年,提出“成为一位施教者”,“何以为师”,“让孩子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根本性理念,这也标志着科培优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迈入了全新的阶段。
2021年,发展为国家教育部中央电教馆感觉统合指导师教学基地。同时,我们也成为众多幼儿园、小学指定的师资培训机构,课程被多所国际化学校直接引进,荣光国际学校,苹果树幼教集团,海朵幼儿园,金宝国际,金色港湾,大司巷等等。

联系我们
科培优童感觉统合中心(金华店)
地址:金华市金东区光南路277号(金华市区域)
科培优童感觉统合中心(永康宝龙中心)
地址:永康市宝龙广场B馆二楼(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