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培训网!全国[切换城市] 登录 注册
首页 发布课程 机构平台 手机浏览

手机扫一扫

咨询热线

400-0808-102

教育的“天之道”

来源:天天培训网  作者:孙惠柱   2012-01-08 阅读:1286

许多“替天行道”的农民起义领袖都是从“损有余而补不足”开始的,1950年代新中国的土改也是这样,就是国民党去台湾后也搞了土改。1960年代美国兴起以争取黑人权益为代表的平权运动,道理也差不多:招生时给非洲裔和其他弱势人群提高配额,让赢者通吃、独占社会资源的白人牺牲点权益。奥巴马就是平权运动的受益者,当年他申请哥伦比亚大学是可以加分的。

中国最早的“平权运动”极其激烈,先是打土豪、分田地,接着又“一大二公”,搞成了教人偷懒的平均主义。所以三十多年前改革从鼓励少数人“有余”开始,打破了共同贫困的平均主义,让每个人尽量发挥积极性。而现在的问题是,“有余”和“不足”之间的鸿沟太大了,“天之道”已经刻不容缓。

《南方周末》2011年8月4日的报道《穷孩子没有春天?》触目惊心。我曾在山沟里教过农家孩子,深知他们读书多么艰难。农业省份的高考分数线竟高于北京上海,让客观条件本来就差的学生更难考上,这是反平权、逆天道之举。据说恢复高考之初不是这样,要不我这从江西山里去县城赶考的77级还不知能不能考上。后来教育投入和高考分数差别扩大,相对优裕的大城市考生越来越容易,乡下孩子越来越难。上海的中小学在改小班教学,而省里的重点中学因为老师指导应试有方,一个班会挤进八九十人!

近年来政府对大学的投入步步增加,无形中也促成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无论是锦上添花的分类拨款还是几何式追加的科研经费,都只盯住少数名校名教。国外学来的工科项目管理到这里变了味,自上而下组织申报,既然有成就者方能拿到,各级领导自然要请著名教授领衔填表,于是不少“带头人”一项未了,一项又到,发包开会买书号忙得不亦乐乎,还有多少精力检查指导?更甭指望亲自深入研究潜心思考!

文科问题更多,像陈寅恪、季羡林那样的“个体”学者的高端课题难得一见,既因为那些不易得到资助,更由于教材式的通史通论项目诱惑太大,接过来只要切块分下去就行了,还有像工程一样层层转包的。年轻人更难以独立思考去钻研含金量高的课题,因为要忙着给师长做那些未必有兴趣的“子项目”“孙项目”,否则就会自外于体制,断了出成果提职称的路。这些年来科研投入和论文数量比1980年代增加了许多倍,而真正追求原创的钻研精神反而远不如以前。

中国体制的长处在自上而下的高效率,但国家自上而下推行的应是“天之道”,例如用累进税制来“损有余而补不足”,缩小贫富差距,而不是相反。社会主义的教育体制更应是这样。大城市学生条件相对优裕,理应学得更好、考得更好,名校名教授已有相当的无形资产去争取更多资源;而那些资源“不足”的人和学校,远更需要政府的帮助。“有余”的人和学校当然也有权向政府申请,但对他们要求更高,必须是高度原创的研究,绝不要改换名目的低水平重复项目,更不能是名为“集成创新”的抄袭项目。

要是有关部门暂且还难以进行准确的辨别,不如先来“一刀切”:一、拉平全国高考分数线;二、在教育经费向4%迈进之时,给农村大学生减免一半学费。这未必完全公平,但至少是向“天之道”迈出一小步。国家富起来了,已然下决心给所有农户免去了全部农业税,再给那些千辛万苦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女减免点学费,不是更加功德圆满了吗?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2376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qq:895240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