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培训网!全国[切换城市] 登录 注册
首页 发布课程 机构平台 手机浏览

手机扫一扫

咨询热线

400-0808-102

许国申:教育工作者“草寇化”的岂止南京

来源:天天培训网  作者: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12-01-08 阅读:1470

 

“这样的学院已经水浒化了,这里的某些教育工作者已经草寇化了。”

大概季先生不知道,教育工作者“草寇化”的地方岂止南京?

大家知道,高考语文与英语满分都是150分,语文教师早就提出语文是母语,满分应该高于英语,可是多少年了,当权者一直置之不理。

岂止于不理,把持高考语文命题与阅卷的学术权威们,不但坚持“标准化考试”,连主观题评分也要严格按照参考答案,结果导致很多考生的英语考分大大高过语文。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考生,母语学得比英语还差,怪不怪呢?都说现在的学生语文水平差,而且不喜欢语文,根源何在?

笔者是高中语文教师,前年教高三,学生高考成绩还不错,因为那年阅卷中有的主观题给分比较宽,教师可以“酌情给分”。大概是因为笔者在《语文学习》上发表了《梅雪争春费评章——“雪中看梅花”的第三种解读》,对那年高考诗歌阅读的参考答案提出了异议吧,命题者觉得他们下不了台了,但他们却“有本事让你痛苦”。——趁今年我又教高三,在今年高考的主观题中,他们不但多设“公式类”(诸如“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效果”)考题,而且要严格按他们给出的参考答案评分,与参考答案不同就不给分。——他们知道我不强求学生去背那些除了考试一无所用的“答题公式”,知道我一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结果他们当然如愿以偿——我痛苦了,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很多主观题被打了0分。

当今之中国,处处是山寨。可中国的“教育界”,尤其是“语文界”,比山寨还山寨,“水浒化”的岂止南京的一所学院,“草寇化”的又岂止“某些教育工作者”?

当然,像杨华老师、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是“草寇”不起来的,因为我们都是“秀才”。如今的“教育界”是“秀才遇着兵”,能容你说道理吗?

附:

(一)“有本事让你痛苦”是怎样的规则

季建民

南京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教师在受到学生威胁后报警,称要“维护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尊严”。事因今年7月16日在给学生打完“测量学”考试分数后,收到一名不满分数被打低学生会干部的威胁短信,称如不把其分数提至优秀就会报复,并表示“我有本事让你痛苦(见8月1日《中国青年报》)”。

南京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在校的大学教师收到了学生的威胁短信,而当事的老师却投诉无门。高等学府人才济济的殿堂,又存在着怎样的规则?

杨华老师将此事反映给李明所在学院的一位副院长,副院长却表示:“发生这种事情了,我能怎么办呢?”学校领导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也表现得无可奈何,甚至于是得过且过。这就是培养人才的高等学院的领导,高等学校只注重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而无心培养学良好的道德和品行。

杨华老师一再向学校反映受到学生威胁的行为,不仅没有让她的处境获得应有的改善,反而换来了当事学生变本加厉的骚扰,反而换来了当事学生更大的嘲讽和侮辱。在一所高等学院里,老师维护自己权益的行为难以得到保障,反倒是某些不良学生嘲讽和侮辱老师的行为有恃无恐。学校纵然不是红色的殿堂,但是也不至于让某些近似于黑道的行为,在学校里大行其道吧。

这名威胁教师的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杨华老师要有点师风师德,宽宏大量一点。杨华老师按照学院的规则要求给学生打分,却成了没有师风师德,却成了不宽宏大量。那么学生用手机短信威胁老师、辱骂老师、嘲讽老师又是什么行为。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老师按照学校规定给学生打分何错之有。学生平时自由散漫经常旷课,老师按照学校的规定打分,才是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杨华老师将自己的遭遇,发在了自己的个人网络日志里。杨华老师的同行却劝她不要给学校抹黑,“你要为你的将来着想”。学生用手机短信威胁老师,却并无后顾之忧。而老师将自己的遭遇发在网络日志里,却需要面对“你要为你的将来着想”的后果。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学院是怎样的一个江湖,难道一个人的胳膊上已将长疮流脓了,大夫需要做的是先把患者的好肉剔除干净,以便保证胳膊不再被好肉“抹黑”。

在一个学院里通过各种关系“跑分要分”成风,有的学生为了要分,甚至于明火执仗地威胁教师的人身安全,这样道德堕落的学院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老师在投诉无门的情况下,把自己的遭遇发在自己的网络日志里,却又担忧“你要为你的将来着想”。这样的学院已经水浒化了,这里的某些教育工作者已经草寇化了。

(二)学生会干部考试后威胁老师给高分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核心提示:南京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教师在受到学生威胁后报警,称要“维护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尊严”。事因今年7月16日在给学生打完“测量学”考试分数后,收到一名不满分数被打低学生会干部的威胁短信,称如不把其分数提至优秀就会报复,并表示“我有本事让你痛苦”。

在受到一名学生的持续威胁之后,南京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教师杨华(化名)报了警,以“维护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尊严”。

今年7月16日,给学生打完“测量学”的考试分数后,第二天上午,杨华收到手机短信:“杨华你这样给分,小心遭报应啊,每天这么累,测量实习只给个及格,考试考高了还用平时分给拉下来,祝你全家早死哦,特别是你儿子。”

她没有回复。“我从来没受到过这么露骨的威胁。”这位有6年教龄的老师说,“这种感觉真的很复杂。”

当天午后,杨华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她的学生,询问为什么自己的分数这么低。她问学生姓名,对方不肯透露。她把电话挂了。

这天下午,杨华又收到3条短信,来自同一位发信人。“我要你把六十分到七十五分这档的所有学生的分数提到九十,实习成绩提到优秀。否则我绝对会报复你或者你儿子的。我既然有胆量威胁你,也有本事让你痛苦,毕竟你的信息我已经全部掌握了。何况这件事你实在太过分了。”

杨华在大学里教二年级的“测量学”。这是不少工科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分为课堂学习和实习两部分。

根据恐吓者提供的“六十分到七十五分这档”、实习表现为“及格”的范围,杨华从班级通讯录里查到了发短信的手机号码。它属于2009级一位名叫“李明(化名)”的男生,他做过学生会干部。

据杨华介绍,这门课的总成绩中,学生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她查阅点名册,发现李明经常旷课,依照规定,平时成绩给了六十分,算是及格只有那些常年旷课的,才给不及格。李明最后考了七十多分,综合平时成绩来算,总分被拉低了,不到七十分。

她教的3个班的110多名学生,实习成绩多为“良好”或“优秀”,只有3人为“及格”,李明是其中之一。

由于学生太多,她表示至今都不知道李明的相貌。但就是这名没有给她留下什么印象的学生,在短信里警告她:“你可千万别不把我的话放心上,要不然你会后悔的,真的。”

“这是某人的孩子,帮忙提一提分”

受到威胁后,杨华首先觉得总该有人管管这个学生。她向暑假值班的学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反映,工作人员告知了李明所在学院的一位副院长电话。副院长听明白后,说杨华过于紧张,并在电话里说:“发生这种事情了,我能怎么办呢?”

杨华指出学院应对李明进行教育,得到的回答是:“你是老师,你怎么不教育呢?”

领导很快挂掉了电话。“总的意思就是我管不了,也没有任何意见。”杨华说。这位年轻老师感到自己受到的是“冷嘲热讽”。

事实上,她的确“过于紧张”了考试打分导致的烦恼每个学期都会出现。这次期末考试后第二天,杨华就接到不少电话,“七拐八拐地走关系要求提高成绩”。有人希望及格,有人希望把成绩拔高,以免影响保送研究生。

“更生气的是这已经成了一种风气,每个学期考试结束,都会接到类似电话若干。”杨华说。有时还没考试,“要分”电话就来了。

她说,打招呼的多是同事和各级领导,“这是某人的孩子,帮忙提一提分”。譬如曾有某厅办公室主任托人为孩子要分。今年有个应届毕业生参加补考,希望将六十五分改为七十分,因为总绩点还差0.01分才能拿到学位证。

“老师给啥成绩都是你们说了算,你们需要多少就给多少,还考什么试啊?”杨华感慨。这种风气下,她感到“良心备受煎熬”。她的做法是,表面上客客气气,实则该怎么办还怎么办。求情者来问,就回答:已经把分提了,不然更低。

杨华15年前考入这所重点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她说,自己求学时,这种现象闻所未闻。那时,全班45人中只有两个保研名额,她是其中之一。如果当时也存在“跑分要分”,自己的父母都在家乡种田,没有任何门路来“打招呼”。

三四年前,杨华第一次遇到学生威胁。当时,有个学生当面对她说,如果考试不给及格分就要报复。但那学生接着又道了歉,她没有追究。

“这个老师太较真了,又不是专业课,把分打高就行了”

这一次,杨华考虑到自己未成年的儿子,以及近几年来马加爵、药家鑫等杀人的大学生,选择了报警。

她还辗转找到学院辅导员反映此事,并将李明的短信转给对方。辅导员随后告诉杨华,李明已经保证不再骚扰。

但就在当晚,杨华又接到了李明的短信,嘲笑她:“你觉得像你这样的人,每天像个怨妇一样,会有学生尊敬你吗?”

杨华又去找辅导员,希望李明当面道歉。她在个人网络日志里记录了这件事情,宣布“本人必将誓死维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给学生评定真实而公平的成绩的权利”。有人在其他网站转载了她的日志。

过了几天,杨华陆续收到李明的6条短信。这名学生为自己的“粗鲁无礼”、“冲动”、“出言不逊”道歉,向她保证“不会对您和您的家人做出任何伤害的举动”,并表示下学期开学后当面道歉。李明还表示,希望杨华能让转载者删掉日志。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李明承认给杨华发过那些短信,但他否认自己意图威胁对方。“我一个学生能对她怎么样?你想想看。”

“我也没准备对她做什么,就是想刺激她而已。我其实就是开了一个比较恶劣的玩笑。”他形容自己当时是“一时冲动”,现在“挺后悔的”。

另一方面,李明觉得很委屈。他认为自己比较努力,考了七十多分,却因为平时成绩不好而被拉到六十多分,“当然不公平了”。

关于杨华老师指出的李明平时旷课,他解释:“有时候上课没去,但是学习还是学的。”

他说,自己以前成绩不行,这学期挺用功的,成绩基本在八十五分以上。他希望成绩更高,因为绩点很有用,关系到出国留学等很多方面。

他觉得自己是被那个电话激怒的。据李明回忆,他当时打电话问“我的分数为什么这么低”,杨老师问他是谁,他说:“你先别管我是谁,很多同学反映分数很低。”然后杨老师说了一句:“别人要你管?”接着就把电话挂了。他随后再打,老师一直不接。

在他看来,夏天测量实习,大家很辛苦,杨老师“太不懂得体谅学生了”。别的老师都是看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就用平时成绩往上拉。“我们学生这么辛苦,平时成绩是用来往上提成绩的,一般考不及格可以提上去。她是用来往下拉成绩的。她太特别了。别的老师基本都是往上提成绩的。”

他说:“这个老师太较真了,又不是专业课,把分打高就行了。假如我是老师,我肯定不会跟学生这么较真。当老师,要有点师风师德,宽宏大量一点。”

李明希望本报记者不要写出学校名字。他说:“写了以后,这个老师估计也要受到校领导的处分。这个事情不是大事,她没有受到实质性伤害,只是挨骂了。这个事情如果闹大了,她的饭碗肯定也保不住了。”

杨华一直没有回复李明的短信。她说,如果李明当面道歉,自己一家4口都会去见他,接受他的歉意。“他毕竟是我的学生,作为老师,我要从关爱的角度来看待他。”

得知此事后,有学生评价,“太缺少你这样正义的老师了”。也有人以同行的名义劝她不要给学校抹黑,“你要为你的将来着想”。

杨华告诉记者,自己愿意公布此事,不是针对这个学生,也不是因为个人受到攻击,而是想让大家讨论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她说,高校的职称晋升以科研论文为重要指标,“导向好像是鼓励大家不去管学生”。老师和领导们明明知道真实成绩对学生意味着什么,还默许“跑分要分”,这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呢?

(三)梅雪争春费评章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第三种解读

  2009年高考浙江语文卷有这样一道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

  22.“两种”指梅花与雪花,“一家”指大自然;

  23.采用的手法是对比(反衬),表达的情感是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第一道题送分,没有争议。第二道题的“参考答案”充其量只是“一家之言”,高考过后,就有人引用了两位权威人士对这首词的不同诠释提出批评:一是厦门大学黄拔荆先生选注的《元明清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版),认为这首词是抑雪扬梅,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学泰先生,他在王筱云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词曲卷(二)辽、金、元、明、清(词)》(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中认为:“雪与梅花相同之点是颜色、形状和俱在寒天开放,但梅花毕竟不如雪花那样耐寒。这首词虽然题作《雪中看梅花》实际上是‘梅花零落之时看雪花’。天风吹得梅花四处飘落,它的惟一的优势——香,也零落殆尽,而雪花比梅花更厚实,更能随意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参考答案”偏取黄说,不知是何道理。在我看来,相较而言,还是王说更接近主旨。

  中国古代文人在诗词作品中多喜欢扬梅抑雪,宋代诗人卢梅坡为此做了一篇翻案文章《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影响很大,元代诗人王旭不可能不熟悉。在这首诗中,卢梅坡是“第三者”,对梅、雪不偏不袒,可谓折中。然而尽管卢梅坡为雪翻案,人们爱梅总是胜于爱雪。王旭大约是受了卢诗的启发,从自身的际遇及思想变化中,想到了“梅”与“雪”的不同命运,于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下了《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上阙首先肯定梅花与雪花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只是表现出不同的“风流”罢了。细看那一朵朵雪花,不是极像梅花的花萼吗?——既然形状跟梅花一样,雪花为什么没有香气呢?噢,雪花原来也是和梅花一样香的,只是呼啸的天风把它的香气吹散罢了。

  在这里,“梅”是古代高士的形象,“雪”是诗人自身——包括与诗人一样守身如玉保持高尚人格的寒士的形象。人原本可以都像古代高士一样高贵而有尊严地活着,但是,丑恶的社会现实总是不断地刮着一阵阵“天风”,让很多人不得不委曲求全,苟且偷生。“天风”是无情的,人的高贵与尊严(雪花的香)总是被它吹得七零八落。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虽是一般,惟高一着”:在诗人眼中,梅花与雪花,谁“高一着”呢?当然是雪花——“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雪花高于梅花的“一着”在于:雪花比梅花厚重,梅花是出世的,只能向“空山”“散彩”,而雪花是入世的,它能根据自己的意志穿入“帘幕”。

  王旭一生不甚得志,他也曾向往做一个令人仰慕的高隐之士,然而“薄俗”的“浊时”没有“高隐”与“逸才”生存的土壤。他在《西溪》诗中说——

  我爱西溪好,披云屡往来。一川烟景合,三面画屏开。薄俗无高隐,清时有逸才。近岩多隙地,松竹更须栽。(《西溪》)

  王旭也想出世,可惜海外仙山无处寻,“黄鹤归飞无力”。当然,最能够表达王旭衷情的词作非《满江红》莫属——

  不爱浮花,元只爱、松筠高节。归去好、草堂风雨,对床心切。东鲁云山多秀丽,西溪泉石尤香洁。待英灵、重入梦中来,分明说。今古异,行藏别。身易退,腰难折。信叫阍非勇,闭门非怯。玉斧已修明月就,瑶琴何必朱弦绝。试回看、前日利名心,红炉雪。

  “今古异,行藏别。身易退,腰难折。信叫阍非勇,闭门非怯。”古代还有高士隐身的一片静土可以“藏”身,可“今”却静土无觅,不“行”则死。“身易退”——做一个“求田问舍”的俗人容易,但要“随意”而“不折腰”地活着却难。“信叫阍非勇,闭门非怯”,换一种说法就是“慷慨赴死易,从容负重难”。虽然也有过幻想,但是现实很快就促他清醒过来:“前日利名心”,而今“红炉雪”(当然,这里的“雪”又是另外一个意象,它是用来比喻自己“前日利名心”的)。一个寒士,能够抛弃“利名心”,能够“随意”而“不折腰”地活着,又何尝不与梅花一般高洁呢。

  在这里,诗人曲折地告诉我们他为什么做不成高士:他不是生活在秦汉,也不是生活在唐宋,很不幸,他生活在元代——一个野蛮民族统治文明民族的时代。做高士是要有条件的:首先是时代宽容,其次是社会背景,第三是经济实力,第四还要有名宦酬唱。“商山四皓”原是秦朝的博士,秦亡后隐居商山;富春钓徒严光,与皇帝刘秀是同学;陶渊明也曾靠叔叔推荐做过几天县令,而且家里还有足够养活他的土地;林和靖虽为寒士,但他生活的北宋,一直是文人主政,而且这些主政的文人,对人品高尚、学问渊博的寒士一直“惺惺相惜”,敬崇有加。而王旭却生活在元代——他凭什么做高士呢?一介书生,若要生存,只能出门去做幕僚,或当塾师。但他不管走到哪里,合则留,不合则走——“随意穿帘幕”正是他一生浪迹天涯的写照。

  王旭始终向往像历史上的高士那样做一朵“梅”,但命运却注定他只能做一朵“雪”。做“雪”就做“雪”吧,只要“我本洁来还洁去”,有什么不好呢。做“雪”的时间长了,他竟从中悟出了做“雪”的快乐,做“雪”的丰采。

  在《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中,“梅”是高士的形象,“雪”是“寒士”的形象;诗人既没有“抑雪扬梅”,也没有“扬雪抑梅”,从主旨上看,它更接近于卢梅坡的《雪梅》。王旭既爱梅,更爱雪,根本不想“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从表现手法看,也不是“对比(反衬)”,而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认识以及思想境界。

  寒士不是高士,但其心灵的境界,绝不亚于高士。这就是《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所要表现的主旨。然而世人却普遍地“以貌取人”,视寒士如草芥,如粪土,难怪寒士只能感叹“长歌人不解,明月照空尊”(王旭《临江仙·春夜》)了。

  读一首诗,离不开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离不开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及其生平与创作。孤立地读一首诗,评一首诗,就像“盲人摸象”,多解甚至反解都是不可避免的。“诗无达诂。”这里的“达”,是指阐明诗人创作的本旨。由于各种原因,不是鱼不知鱼之乐,不是水不知水之乐,不是诗人,哪怕是专家,也很难完美地阐述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旨意,只能细细揣摩而渐近之。笔者在此无意评价高考命题之得失,也不想否定两位专家的解读,只是陈述自己揣摩之所得,写下对《踏莎行•雪中看梅花》的第三种解读,希望命题者提供答案时更开放一些。(原载《语文学习》2011.1.P69-70)

  (四)中国语文教育的没落在江苏

  [ 2011-6-29 6:04:00 | By: 书香飘飘 ]

  2011年高考语文成绩出来,我无语了好多天,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今天终于忍不住转载一点材料,让大家看看。题目姑且叫:《中国语文教育的没落在江苏》。

  6月24日下午,江苏高考本科控制线公布。旋即,考生们一个个查到了自己的高考分数。这些分数中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语文分:全省近50万考生中的大多数语文成绩都集中在80到90之间,而这份试卷的满分为160——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学了十几年母语却连及格水平都没有达到!这十多年学过的课本、读过的课外书、做过的教辅资料摞起来已远非“等身”可以形容,最终却未能突破及格线,不知道这是命题者在作弄考生,还是我们母语教育的失败?在一个堂堂的教育大省、文化大省出现这等怪事,实在令人费解。

  下面是《人民网》6月27日的文章:

  分数揭晓之前,媒体上就已经透露了一些阅卷信息,比如数学均分90多一点(满分亦为160),英语均分70多(满分120),这大致正常,且较往年略高;而语文均分却一直讳莫如深未作披露,只是提到考生作文大多较为平庸,均分在46上下(满分70)。看到这里我不免心中一凉: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不便透露”往往意味着分数会特别低!

  而高考分数揭晓后,我还是惊讶不已。因为我实在没有料到竟然会低到这等地步。我调查了本地几所一流高中“强化班”的语文平均分,都在95分左右,如果再加上那些非“强化班”和二流、三流高中的学生语文成绩平均一下,这均分估计也就在85分上下。将其除以160,全省考生高考语文的得分率还不到55%。这样的成绩出现在其他任何科目中也许可视为正常,但出现在语文这门科目中,我觉得是给江苏教育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早先有一句话叫“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这话说得或许过了些;今天我缩小一下范围,说“误尽天下考生是语文”真的是毫不为过。本人今年便任教高三,看着学生语文得分栏目中那串可怜巴巴的数字,真的是欲哭无泪,想说一句安慰的话都找不到。想想我们的复习,每个语文老师差不多都是抱着那柄尚方宝剑——《考试说明》在进行,结果《考试说明》中说明不考的,它考了;说要考的,它没考。鲁迅作品被频频从各种版本的课本放逐,可考试时却是选了篇鲁迅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杂文作为阅读材料。作文是命题作文,可“题目”远不如命题者设置的“提示”有约束力;作文文体不限,可媒体上却分明透露大多数阅卷老师“更偏爱记叙文”……我没有权力强调什么内容该考,什么内容不该考,况且“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你考什么内容都行,但至少不应使《考试说明》成为一纸空文,让教与考分离吧?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的语文考试已越来越与语文(包括文学)的规律相背离,最为典型的便是语文“主观试题”的“客观化”,即阅读题中,完全以三两个命题者的主观理解决定对文章的解读,以命题者的一孔之见决定作文的主题……而广大考生则完完全全处在一种任人宰割的位置上,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实在是将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变成了无章可循的猜谜和谶学!不客气地说,这极有可能让语文这门学科蜕变为一种伪科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了这么多年,语文教学改革改了这么多年,各地教材编写组编写了那么多种“新教材”,每年高考语文试卷出上十几套……可凭良心说,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的东东又有多少?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较之昔日又有多少起色?高考向来被视为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我不懂,就像江苏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考试、阅卷,要将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向何方?辛辛苦苦教了、学了12年(连上幼儿园应是15年)的语文,最后考试却连及格都不能轻易拿到,到底谁该对这一不能算小的后果负责?我是教师,我会负上我应负的那份责任。除了我还有谁呢?还会有人来认领应当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吗?

  曾经发生过我们的高考英语试卷英美留学生考不过中国高中生的稀罕事,现在终于又见到中国文化大省的学生考自己的母语大面积不及格了,也算是一件相映成趣的事。只是这样的趣事不免让人悲从中来唏嘘不已。我可怜的母语教育啊,何时能让国人对你满意?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qq:895240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