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园心理建设,跨越家长与老师的沟通鸿沟
最近一起幼儿园打骂孩子被家长录音的时间,引发了有关教师与家长及其关系问题的讨论。是否应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要求?如何改善家长与老师互不信任的难题?中小学教育采访了一些家长、老师和教育专家。
在调查中发现,有四成老师会因工作原因向孩子撒气。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本身的专业素质是基本要求,但心理素质更应得到重视。本身心理有问题的教师很容易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少校园案件就是最好证明。有人认为,教越小的孩子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越高,幼儿园和小学是孩子性格的养成阶段,孩子和老师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影响。
有人建议,教师上岗前应该取得相应的心理资格证。教师也需要相关的心理疏导服务,这一点是家长和老师们的共识,但如今大多数中小学并未开设有这样的心理咨询课程。有的高中虽然设有心理老师,但中小学教育认为,心理建设人人有责,与其将寄托全部放置于一个老师上,不如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
关于很多“学生被老师体罚”之类的事件,在原因探究上往往形成两个明显的视角:老师认为部分家长护子心切,媒体公众对极端事件的夸大;家长则认为是部分教师担心被追责而逃避、推卸责任。这又显示出教师与家长的互不信任问题。
关涉教育,家长和老师理应做好沟通工作,有问题有意见双方都要及时提出,而不是形成积怨。专家建议,“不要等到出现问题以后才沟通,双方也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家长应更加主动,多向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在进行教育时双方应该互相配合,有协调一致的步调。
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易走极端,也是酿成很多悲剧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小学教育认为,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缓。对于敏感问题一方面需要老师一方格外小心,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也应得到更多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