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刷一会手机就去睡觉,结果朋友圈、韦博、小视频完全停不下来。这是现在很多成年人的常态,成人尚且不能控制“垃圾快乐”的欲望,对于孩子危险就更大。天津学大一对三就孩子沉迷“垃圾快乐”事件作出具体分析!
人存在一种「快乐机制」,用来奖励人的生存,比如今天吃一道菜,它使我们的大脑产生舒服的感觉,之后想到这种菜,还会很想吃。「垃圾快乐」可以给我们带来密集的强烈的刺激,当我们习惯于这种刺激,就很难适应低密度的兴奋感了。

学大一对三拿刷短视频举例。短视频软件知道我们的喜好,当你点开一条视频,就会不断给你推送更多、更精彩的内容,而且每一条都正中你的喜好。所以会吸引人一直刷、一直看,只觉得视频太有趣了,别人的生活太精彩了,都感觉不到时间流逝。
刷完视频,一下子从动感的背景音、绚丽的画面中抽离,回到现实世界,会有种失落感。这时候要打开书学习,会感觉学习太无聊了,时不时就还想打开手机刷视频。当孩子体会到这种「垃圾快乐」的快感,他们根本没有自制力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如果家长没有干涉,孩子就会沉迷其中。
天津学大教育调查显示: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为78.2%。据统计其中大部分为24岁以下的青少年,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身边沉迷短视频、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的年龄也越来越小。
甚至有些孩子,才上小学就有了当网红的梦想,注意力没放在课堂,而是放在了化妆、录视频上。学大一对三观之痛心,他们又会有怎么样的未来呢?沉迷“垃圾快乐”对于孩子有着巨大的危害!

特别爱玩游戏、刷短视频的孩子,往往专注力差,情绪不稳定。他们上课时无法集中精神,放学回家写作业也是能拖则拖,常常一点需求没得到满足就大闹特闹。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他们的「快乐机制」已经适应娱乐中高密度、高刺激的状态了。所以,生活、学习中不符合这种节奏的事情,都会让他们觉得无聊、不满,甚至愤怒。
孩子体验过游戏的快感,就很难再体会学习的乐趣。就像吃了特别甜的草莓,再去吃黄瓜,肯定寡淡无味。沉迷「垃圾快乐」的孩子,有时像变了个人,甚至暴躁易怒。家长要么束手无措,要么暴力制止。其实,帮孩子脱离「垃圾快乐」,重回正常的学习、生活有更好的办法。
天津学大学大说了许多「垃圾快乐」的可怕之处,可能有的家长要下决心不给孩子玩手机、玩电脑了。但这个问题宜疏不宜堵。整个社会环境如此,孩子不可能永远不接触这些娱乐,而且小孩子娱乐放松也无可厚非。如果家长完全杜绝,可能引起孩子反叛情绪。

如果孩子特别想玩游戏的时候,你和他说写完作业随便玩,孩子会觉得你就是在拒绝他。如果把这个限定换成10分钟,孩子会觉得爸妈没拒绝我,我过一会还能玩,当时的情绪会比较平静,才可能理智的沟通、思考。你可以说,帮妈妈洗完菜再玩,帮爸爸下楼买带盐回来再玩等等。渐渐再换成,吃完饭再玩,做完作业再玩,逐渐的延长时间。
学大一对三老师告诉家长如果孩子每天能控制住做完作业再玩游戏,那他就已经获得了对游戏的自控力,知道要先做正事再娱乐,家长以后都不用担心了。在孩子执行的过程中如果比较困难也可以适当放大奖励。最后就是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带着孩子以更加健康的方式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