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是以孩子是否听话懂事来作为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但是事实上懂事的孩子往往幸福感很低,反倒是那些“不懂事”的孩子过的更幸福。这是怎么回事呢?上海学大教育带大家去看一看。
家长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说“懂事才是好孩子”,却不知道孩子过早的懂事,会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讨好型”的人格的孩子大都十分敏感、细腻,他们总能十分敏锐的觉察到别人的需求,并随时都准备、并能够无条件的去满足对方。
他们不会拒绝,不好意思拒绝,即便是一些无礼的、过分的要求,他们也觉得很难去拒绝别人,典型的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这些孩子对别人不会拒绝,只是会压抑自己的需求。看到心爱的玩具,明明心里想要到不行,还是会懂事地说,“我不要这个,太贵了,我也不喜欢。”也许,很多人喜欢同这种“老好人”做朋友,认为他们好说话,脾气好,大家都相处的很愉快。但是心理学家却指出,这种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是极度痛苦的,幸福感特别低。

他们从小所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只有“懂事”,才能得到关注和爱,一旦不那么“懂事”,就会被否定,被批评。所以,为了不被抛弃,他们一步步让出自己的利益,压抑自己的情绪,默默承受内心的委屈和无助。懂事已经成为他们讨好别人的方式。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往往通过批评的手段来控制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学会了用认错来讨好父母,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孩子也总是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每句话都要小心翼翼的说,生怕引起周围人的不满。
对于“讨好型人格”的纠正,上海学大1对1的老师也有自己的小见解。
首先,家长们自己要明白“讨好型人格”和善解人意的区别,比如发现孩子只会一味地懂事、听话、唯唯诺诺、不会拒绝别人的时候,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因为这时孩子可能就有了“讨好型人格”的倾向。

而把孩子从“讨好型人格”里解救出来,最主要就是多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你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弱者,不需要一味地去讨好别人,并且告诉孩子盲目地去追求别人对你的爱或者关注是一件无意义的事,做好自己才更重要。
最后家长们还要鼓励孩子去改变自己,让孩子学着去关注自己的需求,去听听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孩子可以跟随自己的内心,抛却恐惧,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要积极地鼓励孩子去进行自我确认,并且告诉他们:你很棒!你可以的!让孩子更有信心去改变自己。
上海学大教育希望广大的家长们别再用“懂事”困住孩子了,多关心孩子的内心,多鼓励鼓励他们,“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过的真的没那么幸福。要记住有时候孩子不那么“懂事”,反而过的更开心,更优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