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教育写作指导 方言消亡尴尬这么化解
方言是文化的反映,但是现在讲方言的越来越少,怎么才能让普通话和方言可以平衡存在,如果口语变为书面语,那么文化将被牺牲,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北京学大教育根据这个题材为大家进行了解答,一起来看吧~
“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有消亡的趋势”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材料针对的概念是“方言”。虽然方言也是文化,但切不可混淆概念,将之转换为“传统文化”。“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考生的“感受与思考”既要考虑到推广普通话的大政方针,又要顾及方言消亡带来的负面影响。

“求得平衡”就是思考二者的辩证关系,切不可只顾及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学大教育建议考生可以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的问题上抒写感触,发表看法,提出见解主张。“你有怎样的感触”,可结合自己现实生活的经历与思考来立意,特别是小时随赴异地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
长大后因户口又回家乡读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对于这方面感触更深,思考更有厚度。这则材料从内容到语言形式上都表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有亲情以及独特的文化风情。”材料中的这些句子以及“活化石”“京腔京韵自多情”“醉里吴音相媚好”等词句可以引起考生的诸多联想,在思考议论的同时,会给作文增加文采。
“文体特征明显(诗歌除外)”提示文体不限,写作议论文、散文、记叙文均可,但不支持写小说。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选择理性智慧,紧扣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四大核心素养,在考查语言运用写作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维、审美与文化积淀。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好好审题。这些分析技巧你get到了吗!如果还有其他疑问,可以咨询我们的专业课程,北京学大1对6帮助学员实现短时间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