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为你带来2025北京春考语文作文解析
上个周末2025年北京春考语文科目顺利结束!每年都备受关注的语文作文题也已经出炉!跟学大老师一起去看看吧!因为疫情的关系,春考的考生们经过严格的消毒进入考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2021北京春考作文吧。
题目看起来很容易理解,虽然没有了“玄学”的感觉,但还是有同学反映题目太大了,不知道从何下手好。那么看看老师是怎么分析的~

延续春考作文命题规律。依旧考察【观点型】材料作文,2018:“世界自有其原则”;2019: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2020: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对于单一观点的材料作文,考生的立意有三种类型:1.完全赞同;2.完全反对;3.部分赞同,有所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一类卷立意都是第3种类型,它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考生思维的“思辨性”。
稳中有变,与过往3年春考题不同的是,今年的材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A的观点: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B的观点:你怎么做,不完全能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于这个宏大问题,学大老师认为,A的观点看起来很暖很燃,而B是那个给我们泼冷水的人,也是让我们更清醒地去认识自己的人。相信同学们在对比二者后会发现,B的表述更为严谨。
限制中的开放。在解读今年考题时,我们首先应把握住材料的核心问题是——人的行为是否能够完全决定个体的性格、志趣、认知能力、人格特征乃至道德观念等?进一步浓缩之后,它变成了灵魂问题——“人的行为,在自我塑造方面,是万能的吗?”
我们放眼社会,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网红树立人设背后的平台助力,都在告诉我们“个体的行为与选择”不是万能的。

再反观自身,作为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入门)学者,我也深知个人的道德养成包含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行不能替代思想,也不等同于认知与意志,因而它是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于是,不论从客观角度还是主观因素去考量,我们都能够指出A观点不够完善的地方。这便是驳论文中“破”的部分。
好了,北京学大关于2021北京市春考的语文作文就分析到这里了,春考结束了,但是同学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放松学习的状态。而且现在距离高中的水平考试也不远了,同学们一定要把握好复习节奏,有问题欢迎来跟北京学大的老师来交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