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培训网!全国[切换城市] 登录 注册
首页 发布课程 机构平台 手机浏览

手机扫一扫

咨询热线

400-0808-102

学大典型作文题解析 这样写作效果好

天天培训网络中心   2025-08-03 阅读:16
学大典型作文题解析 这样写作效果好

学大典型作文题解析 这样写作效果好

据说有一个人每次枯水期就到金井这个地方住,这个人年纪大了之后告诉户主这里有金子的秘密,房主知道了巨石小孔可产金子后,嫌巨石孔太小就凿大了,结果枯水期来了,孔里都是污泥,一无所获。北京学大11针对这个题材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

材料引导语“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一是限制了思想生成的触发点,写作时必须立足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二是限制了写作的内容,必须写因材料而生发的“联想和感悟”。考生构思时必须立足于所给的材料进行联想和感悟,不可随意发挥。

北京学大

材料中隐含了命题人明显的感情倾向,房东若能像那位南方人那样满足大自然所赐,或许会永得意外的收获,但他动了贪心,不满足已有,凿大了那个小孔,却换得淤泥,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在这则材料中,考生应抓好两个人物:南方人和房东。

首先要理清两个人的做法和行为结果,然后将其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分析、思考和感悟。考生应整体审视材料,由果溯因,思考房东最后得到淤泥的原因。这个原因即是命题人的立意所在。此材料有寓言性质,学大11建议考生要透过材料挖掘社会人生的深刻道理,而不要仅仅在故事上做文章。

材料中包含以下思考问题的角度:一是南方人的角度,他每年在同一时期、同一个小孔里都能取得金子,一直延续从未改变,说明他面对现状很知足。二是房东的角度,按照南方人的做法,连续两年房东也取到了金子,但他嫌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金子,也正是这一贪心让他失去了获得金子的机会。

他凿大了“天然形成的小孔”,在天然形成的小孔里原本能获得金子,最后却得到了淤泥。这些角度都为考生审题立意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考生可以写议论文,直接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这些都为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北京学大

学大11发现本题是新材料类作文,命题思路类似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理性判断能力。材料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寓言故事,让考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或感悟。考生可以站在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个材料,比如站在个人层面,可以谈做人不可太贪心;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可以谈取之有度方能用之不竭。

站在国家层面,可以谈可持续发展,不可竭泽而渔……材料有很好的延展性,考生有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正确立意:1.莫让贪心堵住了收获的泉眼。2.贪得无厌,颗粒无收。3.知足常乐,善莫大焉。

4.贪念应摒弃,知足需常留。5.拒绝贪婪,适度而为。6.顺应规律,摒弃贪心。7.取之有度,方能用之不竭。8.贪念误人,行事有度。北京学大11教育的分享就到这了,如果想提升写作思维,欢迎致电了解课程。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qq:895240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