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学大教育的四个课堂标准是什么?
北京学大教育的口碑之所以这么好,源于其规范的课堂标准,对每一位老师都要求严格,在保证课堂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工作。以下是北京学大四大课堂标准:
标准一:课堂要“有人”
1、有生命成长的课堂
有人的第1层含义,当然是有学生。作为一位教师,应该努力从教育的本原来认识我们的课堂,教育是面对人,帮助人的生命生长的,着眼生命生长的课堂,必然是基于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生命生长需要出发的。
普通的老师,在课上总是习惯于指向考试,指向升学,灌输给学生的,很少是指向批判、体验、创造的。考试升学,找好工作,讨好老婆,过好日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着眼于人的,但是人生绝对不仅仅是这么一条直线,如果学大的课堂给他们的就这么一条直线,那么将来他们一旦遇到挫折,离开这个轨道的时候,他们就不知所措了。
2、有个人风格的课堂
“有人”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有老师自己。所谓有老师自己就是要有教学的个人风格,是自己的“课堂”,这里面包含着北京学大教育的教学哲学。每个人包括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教师的个体意识,就会失去教学的创造性。
做教师的,学徒,到匠人,到艺人,到专家,这个过程中老师所教的每堂课本就是不一样的。这原本是常识,可是我们平常在课堂教学评价时往往只有一个标准,这标准更多的时候是无视施教教师和受教学生的。
3、有情境设置的课堂
所谓“有人”,还包括不在场的人,比如教材的编写者,教学纲要、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制定者,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孩子身边的人,这才是我们挂在嘴上的“教学情景”。
课堂要“有料”:
“有料”,换一个角度讲,就是课程资源。北京学大每开设一堂好课,教师是会从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的,这资源既有我们自身的经验积累,更来自与学生的互动。
课堂要“有趣”:
所谓趣味性,就是课堂能让学生产生发现到某种稀罕之物的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他的乐趣。有趣的课堂会将学生的天赋、洞察力、以及多元的视野聚焦在他们对生命的挑战上,进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可能,也就会寻找到我们从未想过的答案。
课堂要“有变”:
“有变”说的是一堂好课的每一个环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随机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动态生成”。学大一堂好课是一定会根据课堂的实景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张力,有灵气的。教学面对的是人,既然人是活的,我们怎么可以死守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呢,又怎么能够按照一个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呢?
其实,北京学大教育的四大课堂标准,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来制定的,更加符合学生学习情况。教育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刻板化、模式化,好的课堂总是会在变化中收获教与学的愉悦。拨打电话即可试听学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