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谈教育 为什么一对一的形式比学校有优势
学校中,往往是先制定出一套统一的学科标准、人才标准,然后集中力量去修缮、弥补、改正每个学生的弱点,试图让每个人在条条框框所涉及的全部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规格。这种以“修补短板”作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思路,长春学大教育看到的是,这样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更多的人在一把尺子的衡量下,要么被淘汰,要么陷入平庸。其实,所有人都懂得没有一个人能够“全知全能”,但在以“均衡发展”为基础建立起的中高考制度面前,大家只能选择妥协。
当教育体系成为一套精细的矫正仪,当教育设计“像捕鼠器一样”完全针对人的弱点,而不是发现和激励一个人的优点与特长时,置身其中的人也就成了一个被教育机器不断试图纠正和加工的物件。而学大教育发现更不幸的是,许多人并不自觉,在这个漫长的“纠错”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学大抉择的意志,渐渐磨灭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才情,荒芜了斗志,辜负了创造。
实际上,一个人的缺点对人生的影响真的是致命的吗?小编从小生活在水乡,但小编没有学会游泳,这在周围人看来,学大足够“另类”,但这又如何呢?不会游泳并没有影响到成长,长春学大一直都希望一对一的课堂更多的是帮助孩子更好的去找到优势进行强化,找到弱势进行弥补。
在学校里,有多少人是因为这样一个“均衡发展”的要求,而被打上了“差生”的烙印?又有多少学校,一心追求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修补人的缺点”的教学管理模式,而最终导致学校陷入平常或平庸?这是长春学大对于学校教育的一个思考。
长春学大一直认为,对“智商”这个词的理解一直以来存在误区,这种误区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人类生命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天赋、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
但心理学上出现的“智商”这个概念,认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有一个天生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可以迅速地被测评出来。这样的认知,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很多的误导。“智商测试”这几年在国内颇为流行,媒体上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报道:一个小伙子为了向女友求婚,将“智商测试”的优异成绩拿来加以炫耀。
学大教育小编身边有些父母,苦于孩子学习成绩不佳,于是忧心忡忡地带着孩子去做“智商测试”,一旦数值不理想,就唉声叹气,似乎自己命运不济,摊上了这样一个“没出息”的孩子。有些老师,也将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归咎于智商太低,从而过早地给孩子盖棺定论。甚至在某些公司招聘的过程中,也开始进行智商测试,作为录用员工的参考依据。这种种现象,都预示着,大家把智商水平当作了一个人一辈子成就大小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的理论,对人类如此丰富而多元的智力而言,显然有失偏颇。
其实,长春学大一对一想说,总结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天赋、兴趣、爱好。这不仅仅可以通过广为流行的“多元智能理论”得以验证,即使从生活体验中也能窥见其端倪,因此一对一相比学校的优势就是,一对一的老师更了解我们的孩子,也更知道孩子究竟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欢迎大家来到学大实地了解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