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英文名: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UHK)是成立于1963年10月10日的香港第二所大学。现为受到香港特区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也是东亚地区唯一实行书院联邦制的大学,于2012年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时扩充至9个书院。香港政府自1963年为推广中文教育,特意成立了中英双语并重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自建校以来一直以来致力于“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香港中文大学位于沙田。它的校园面积为全港最大。中大校园依山傍海,树木鸟类繁多,人文气息浓郁,被誉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现为香港唯一拥有诺贝尔奖得主任教的大学,包括杨振宁、詹姆斯·莫理斯、罗伯特·蒙代尔。另有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及沃尔夫数学奖得主丘成桐和图灵奖得主姚期智。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为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创办人、讲座教授及中大前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港大)是香港仅有的综合大学,也是最具大学竞争关系的大学。
图书馆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下称崇基图书馆)于1951年成立,现时大楼是由美国亨利路思基金会,通过美国联合长老会捐款兴建,并于1971年10月29日由亨利路思的妹妹牟路思怡主持揭幕,故命名为牟路思怡图书馆。
崇基图书馆以音乐、宗教、教育、体育学、西方文学及语文、日本文学及语文、语文及语言学之藏书为主。馆内亦设有教学资料特藏,搜罗本地中小学各科教材,以教科书为主。
图书馆楼高四层,流通服务及参考咨询服务设于地下。入口附设还书收集处,方便读者归还书籍。参考资料、通识教育读物、新增馆藏、报章及显微胶卷等亦置于地下。夜读室设有独立出口,为同学在图书馆闭馆后提供阅读空间。存放期刊合订本的密集式书架设于地库,现刊及开架书库则置于一楼及二楼。
本馆各层的电脑均设有线上目录,地下、一楼及二楼更设置资讯廊,备有多媒体电脑供同学完成作业。此外,崇基图书馆均支援无线上网。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新亚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4年,最初位于九龙农圃道(即新亚书院原址)。1973年迁入香港中文大学,并以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命名。
图书馆的设计仿效美国肯塔基州碧理亚学院图书馆。馆内除设有居高临下的阁楼外,亦展出访问艺术家及艺术系师生作品。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每月精选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介绍其生平和著述概况,并展出部份著作的珍贵版本。
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
联合书院图书馆始创于1956年。因胡忠在1972年慨捐馆舍,座落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园,故命名为胡忠图书馆。2001年,胡忠图书馆成为大学图书馆系统中一所主要涵盖各种学科的非印刷资料收藏馆,同年易名为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馆藏资料包括数码影像光碟、镭射影碟、视像光碟、镭射唱碟、录像带、录音带及交互式多媒体只读光碟等,并设有视听中央派送系统及独立视听座位。
馆藏资料只限于馆内使用,惟资料亦可外借在校园内作教学用途。
李炳医学图书馆
李炳医学图书馆(下称医学图书馆)由李颀祥、李颢祥及其兄弟们捐赠,于1980年正式成立,并以李氏兄弟已故父亲李炳士命名。2002年医学图书馆获拨额外用地展开翻新及扩建工程,并于2003年2月28日完工。
医学图书馆位于威尔士亲王医院临床医学大楼二楼。为配合医院临床教学课程的需要,医学图书馆着重收藏临床和医学科学书刊。而临床前期的书刊、护理学和药剂学的资料则和其他学科一并存放在大学图书馆。
“香港国际医学资讯中心”于1996年在医学图书馆内正式成立,主要扮演着邻近地区生物医学资源中心的角色,为香港中文大学特别是世界各地的专业医护人员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专业设置
香港中文大学现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讯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同时中大的数学教研亦在亚洲领衔。遥遥领先于中国内地的大学。
咨询电话:400-0808-102 QQ:1294015820
更多课程请点击:https://www.ttpx.net/com/zsnfed/
地址:中国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怡岛路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