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结束了,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不2025年高考作文题简直“约好”,一起走了歌曲路线,也难怪网友会开玩笑:没有学音乐的考生吃亏了!作为语文的核心素养组成,作文和阅读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在上海学大教育有这样的一位教师,帮助多位学员提升写作能力,让语文学习充满了乐趣!
作文可以说是陈老师教学专长方向。在她看来,语文是生活化的学科,生活中蕴涵着很多有趣的语文知识,培养孩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力量非常重要。“就好像写亲情,绝对不仅是下雨天送伞、生病了送医院,太千篇一律了。”她带领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里的小事情,也得到了非常良好的反馈,“有个学生写到自己父母在家一起做饭,一个递交东西的动作,没有说话却是默契满满,一秒让你了解了这是一种亲情。”
曾经,陈老师就遇到过一位孩子,其个性非常安静,课堂上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她试图以事先了解到的兴趣爱好和她喜欢的明星偶像来发起话题,但孩子始终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她并没有气馁,越发耐心,渐渐挖掘出孩子腼腆慢热且羞于表达自己看法的个性特点,她开始慢慢调整课堂设计。通过穿插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即时反应回答,慢慢养成开口作答的习惯。随着默契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在上海学大教育的课堂上,陈老师往往把话头延长,孩子就会自动自觉接下回答,再到后来会主动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求答案。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建立了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在上海学大创思教育,她已经先后带领很多的学生上课,期间发生了许多有趣故事,她都特别珍惜彼此的师生缘分,始终对每一次相遇都满怀热情。“孩子感觉与语文课堂自然亲切,也不强迫自己开口答题,循序渐进接受知识,提分效果也明显,孩子可喜欢陈老师了。”孩子的家长也忍不住为老师打call。
将地域特色引导作文,也是学大教育陈老师的一大特点。提到上海人的第1印象“吃”,她就以米其林评选的热点内容出发,不符合上海人心意的评选背后,引申出深藏背后的淡淡的乡愁。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上海学生来说,认同并且记忆深刻,对语文也想学、好学、愿意学。
此外,面对不擅长作文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有学生就因为自己的作文看起来不够“正式”,白白丢分却不知道如何调整。陈老师就仔细分析孩子的个性,发现孩子很健谈,想象力也非常丰富,整体成绩也不错,但是作文呈现出无关话题过多、语言表达口语化的缺点。
针对这些问题,她先是对同样的内容进行删改,使用书面语言表达,让孩子读一遍感悟差距。同时,针对其天马行空的特点,她要求孩子写作文之前不要落笔,先脑海内组织语言形成逻辑思维,去掉口语表达,添加课堂上学到的描写手法,并在段落之间考虑上衔接词和语句,慢慢的,孩子的作文越发成熟连贯,在多次的考试中,孩子的作文都让阅卷老师点评认为可圈可点,有重点有亮点,进步显著。
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上海学大教育说只有赋予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帮助孩子获得向未来生长的力量。上海学大一对一课堂教学,符合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让孩子在快乐中高效学习,收获成绩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