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
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
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
用。
(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 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 大小臂夹角至90。 以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
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
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
“。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
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
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
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
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
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
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
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殁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
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
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五个字为;撅、押、钩、格、抵。
(撅)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
杆歪斜。
2、虚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的笔锋与另一笔画相搭。写出来的效果有空灵
之感。这一方法为相接法中的重点技巧,因为绝大多数习字者都不善于运用此法来表达
书法的较高层次的美。掌握这一方法必须要掌握笔画的尖锋轻起和露锋收笔两种技巧。
3、相交法:两笔画相互穿插交叉。这一方法较为简单。不需专门练习。
(二)、相离法
两笔画相互分离,但笔断意连。很多人只注意笔断,忽视了意连。殊不知没有
意连的笔断是一盘散沙,写出的字没有凝聚力,缺乏整体感。这一方法需要在书写时做
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切忌边写边想,犹豫退疑。
力大,即它比短笔画显眼,只有将其写得比短笔画细,才能让短笔画也较显眼,从而取
得视觉平衡。
(三)横细竖粗。这可用建筑学中的道理来解释,横相当于房梁,竖相当于顶梁柱。
如果顶梁柱细了,而房梁很粗,会给人以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将顶梁柱加粗,房梁变细,
才有安稳的感觉。
(四)左细右粗。这是对字的左右两边都是竖而言的,因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审美的心理习惯。
重画变异规律
(一)重横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时,要写出起笔的平斜点、
收笔的俯仰及长短粗细之变化;
(二)重捺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捺时,除主笔写成斜捺外,
其余
三,重画芰牟规律--重质变牟规律 皆写
窍门点援: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时,要写出起笔的平斜点、收 成反
笔的俯仰及长短粗细之变化。 捺,因为这样写才能突出主题笔画,使整个字主次分明。古人讲的“字无两捺”就是这个道理。
三,重画变年规律-一重豢芰牟规律
窍门点扳: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捺时,除主笔写成露锋捺外,其
余捺皆写成收锋反捺
(三)重折变异规律:一笔画或一个字中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折时,应写出
方圆之变化,这样才能破除单调,刚柔相济。如横折折撇、横折折钩、竖折折钩以及“马”
之类的字。三,重画芰年规律一一重折芰牟规律
窍门点援:一笔画或一字中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折时,应写出方圆
(通常为上方下圆)之变化。
(四)重钩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钩时(相同方向的钩),要写出
钩的藏露、大小之变化;